设施农业,一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概念。相比传统农业,它打破了地域、气候的自然限制,让阳光、温度、湿度等参数变得可控。近年来,我市不少乡村建起大棚,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让村集体经济变强的同时,也助力了农民增收。
8月16日,平定县冶西镇东庄村的蔬菜大棚里藤绿果红——一米多高的架子上缠绕着绿油油的藤蔓,一个个色泽鲜亮的西红柿仿佛红色的小灯笼挂满枝头。工人端着菜筐穿行其间,指尖轻碰,熟透的西红柿便“噗”一声落入筐中。带着泥土的清香,这些西红柿将被批发商运往我市的各大蔬菜销售点。
“每年8月是阳泉人制作西红柿酱的时候,咱村的西红柿不愁卖。除了批发商,不少市民也专程开车来村里,购买新鲜的西红柿。”望着忙碌的工人、排队的商贩和散客,东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白建和脸上满是笑意,“去年,东庄村在原先14个蔬菜大棚的基础上,续建了2个大棚。如今,全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亩,其中绝大部分是西红柿。靠着这些菜棚子,不仅村集体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村民的口袋也越来越鼓。可以说,我们的‘菜棚子’已然变成了‘钱袋子’。”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东庄村的“先手棋”是如何落子的?白建和介绍,2021年,支村“两委”成员带着党员、村民代表跑了不少地方,考察了多个设施农业基地。其间,村里还请农技人员分析了东庄村的土壤、气候、光照条件等。大家把“种大棚蔬菜能不能挣钱”“赚了钱怎么分”等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讨论,最终确定了市场俏、周期短、技术门槛适中的产业——发展大棚蔬菜种植。
说干就干!几年时间里,东庄村陆续建起十多个蔬菜大棚。其中,既有普通的春秋棚,也有高标准的温室大棚。这些大棚里,主要种的是“草莓”“丑八怪”“大红”“铁皮”等不同品种的西红柿。这些西红柿既有适合生吃的品种,也有适合炒着吃、煮着吃或者制作酱料的品种,可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大棚里还种着少量的黄瓜以及网纹瓜、甜瓜、西瓜等。东庄村还积极与我市各大超市、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售卖点等建立合作关系,全力拓宽销售渠道,让大棚蔬菜种得好,更卖得好。
大棚里的“产业经”,更藏着村民的“幸福账”。四十出头的耿红红曾是一名全职主妇。和丈夫结婚后,因为要照顾公婆和孩子,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家里,整日围着锅台转。“现在不一样了!我是一名大棚管理员。”耿红红说,“我负责在大棚里除草、摘西红柿,工资按月结算。不出远门就能有活干,我心里挺满足。”
除了本村人不缺营生,其他乡镇的“种地把式”也找到了“新舞台”。平定县娘子关镇的王瑞明种了20多年大田。前几年听说东庄村招聘大棚技术工人,他带着丰富的经验前来应聘,如今成了棚里的技术骨干。
大棚里,工人忙着采摘、装筐。大棚外,几辆满载西红柿的货车鸣笛启程——它们载着的,不仅是丰收的果实,更是一个村对美好生活的热望。
“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还谋划建设年加工500吨西红柿的生产车间,准备延长产业链,开发番茄酱调味料、西红柿干等产品,进而带动更多人就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白建和期盼着。(张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