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试验田里麦浪翻滚,温室大棚种出“南方鲜”,澳洲淡水龙虾成为山沟沟里的“新来客”……在我市,一幅打破地域界限的农业图景缓缓展开。这幅图景的描绘者正是一个个勇于打破常规、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他们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拓眼界、转思路,以“主粮轮作”“南菜北种”“南果北种”“南鱼北养”等为突破口,助力我市特色农业“枝繁叶茂”,也一点点重塑我市现代农业的新格局。
山西农业发展躲避不开两个现实:70%的山地和70%的旱地。我市农业发展条件也基本如此。因此,我市农民普遍选择抗旱的玉米、谷子作为主要粮食作物。这两年,我市把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广大农民不光要向良田、良种要效益,还要向良法要效益。山西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提出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为我市一些农村提升粮食产能指明了方向。盂县苌池镇、平定县巨城镇的不少村率先尝试起来。
今年6月中旬,当不少农民忙着夏管时,平定县巨城镇龙庄村已经迎来丰收。70余亩小麦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阵阵“波浪”。麦田里,大型收割机忙碌作业。随着收割机行进,麦秆被快速切断并卷入机器“口中”。不一会儿,金黄的麦粒从出料口涌出、倒入车斗。“去年冬天,俺们开始尝试种植小麦。今年6月,小麦丰收后,俺们加紧整地又种下了玉米。首次试验,小麦的亩产量大约500公斤。过段时间玉米又要成熟,这么算下来,一块土地被咱‘种’出了两份收益。周边的村民来俺村学习,下一步尝试小麦、玉米轮作的积极性挺高。”龙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明武高兴地说。
主粮作物种植品种丰富的同时,我市一些蔬菜大棚、果园也迎来不少“新成员”。叶片挂着晶莹“冰珠”的冰菜、纤细如羽的龙须菜、嫩绿可人的豌豆尖……连日来,位于郊区旧街乡保安村的郊区粱渔农业发展基地温室大棚内,近10种常种于南方的蔬菜长势喜人。郊区粱渔农业发展基地负责人杨江忠介绍:“之前,我们涉足过花卉培育、水果种植、奶羊养殖产业。想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一味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很难实现,我们得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去年,我们把占地20余亩的大棚打造成了‘南菜北种’的试验田。这样,一来填补了区域特色蔬菜种植的空白、满足本地市场对‘南方菜’的需求,二来能体现我们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基地的经济效益。现在,我们的蔬菜已经有了稳定的客群,供不应求。”
同样靠更换种植品种摆脱同质化竞争困境的,还有盂县牛村镇后元吉村的种植大棚。2021年,多在南方种植的火龙果在后元吉村种植大棚“扎根”。为了防止火龙果来盂县“水土不服”,大棚负责人鲍永兴带领工人把管护措施做得十分到位,保暖、施肥、防虫害等一样不落。棚里的火龙果也“不负众望”,每年6月陆续成熟,采摘期能持续半年。暑假期间,随着大棚里3300多株红心火龙果陆续成熟,后元吉村迎来采摘游旺季。鲍永兴总会热情地招呼游客:“挑果子要看颜色,表皮越红、鳞片发软的,成熟度越好。”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李晓东说,在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的基础上,我市正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农业发展大环境下,我市一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先行先试走上了差异化发展之路。他们将持续关注新业态发展动向,在技术上、政策上、服务上给予勇于尝试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更多倾斜,让特色种植的“大盘子”越来越丰富、效益越来越好。
特色种植“热”的当下,选择勇闯特种养殖赛道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也不断涌现。郊区河底镇燕龛村西沟从打造桑树种植基地到建起养蚕车间,再到添置煮茧机、烘干机、抽丝机等设备,逐步丰富桑蚕系列产品种类,带领村民闯出一条投入较少、回报较快、绿色无污染的增收路。2023年,盂县沁禾鱼菜共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施保拴专程赴江苏省淮安市的盱眙龙虾创业学院学习,购买专业养殖设备,成功引进澳洲淡水龙虾并试养成功,如今他们的澳洲淡水龙虾养殖规模已超240万尾。平定县冶西镇尚怡村“牵手”山西金蝉养殖有限公司,在林地尝试养殖金蝉,2024年,他们投放的金蝉幼苗已经有个别“破土而出”。
“放眼全市,这样的尝试正多点开花,为养殖业注入新鲜血液。但对于这类尝试特种养殖的市场主体来说,想要平稳起步,既要遵循供需平衡原则、把准市场节奏,又要在技术上多下功夫。只有朝着协同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努力,特种养殖才有希望成为带动一地一域的支柱产业。”市畜牧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武新钢说。(郭鑫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