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盂县西烟镇东村村的田野间涌动着丰收的热潮:联合收割机在玉米地里穿梭,秸秆被快速粉碎还田;满载玉米的拖拉机鸣笛驶过机耕路,颗粒归仓的喜悦洒满田间;村民院落里,金黄的玉米铺成“地毯”、码成“粮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丰”景图。

东村村地处盂县西部粮食主产区,是典型的以玉米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村。面对资源匮乏、产业单一的现实制约,如何走出一条特色致富路?近年来,东村村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锚定玉米主导产业精准发力,通过引进现代化农业主体、推行农业生产托管,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如今,小小“金粒子”不仅鼓起了村民腰包,更铺就了强村富民的坚实坦途。

11月初,当盂县部分村庄仍在抢收玉米时,东村村的秋收工作已近尾声——村民家的院落里,刚收回的玉米正有序晾晒,码放整齐的“玉米垛”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今年收玉米赶上连阴雨,地头泥泞耽误了几天。但靠着先进的农机具,半天就能收完几十亩,一点没误农时。”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村民石万明感慨,“过去收玉米全靠人力,全家齐上阵得干四五天。现在收割机一进地,轻松搞定。”

“种地变轻松”是东村村村民最直观的感受。近年来,村里持续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玉米种植、收割全程机械化率显著提升。旋耕机整地、播种机精播、收割机抢收、秸秆打捆机清运、植保无人机喷防……各类现代化农机具贯穿农业生产全链条,彻底改写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场景。机械化不仅解放了劳动力,更确保了秋粮颗粒归仓。

农业产业的升级不仅体现在机械化,更在于向智慧化的跃升。11月5日,盂县顺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调度中心里,一块大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农业产业园的耕地分布、作物长势、病虫害监测等数据。合作社理事长田春元点开手机App演示:“现在设备全联网,用手机就能查看温度、湿度,远程操控物联网杀虫设备。种地不再‘靠天吃饭’,而是根据数据精准安排浇水、打药时机,真正实现‘慧种地’。”

作为2024年落地东村村的重点项目,盂县顺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农业推广展示中心意义重大。“东村地处西烟镇中心,农业基础好、机械化程度高,是统筹全镇农业数据的理想采集点。”田春元介绍,田里安装的虫情、墒情、天气监测设备都已联网,用手机或者电脑就能看到地里的温度、湿度,还可以远程开启物联网杀虫设备。硬件装备实时监测农田,软件分析提供种植指导,“软硬结合”破解了传统农业靠经验、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合作社的落地还为全镇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支撑。今年,合作社在西烟镇托管土地4万余亩,玉米亩均产量1000公斤左右。合作社承担了田间作业、技术管理等任务,使农户种植成本降低,产量提升,实现“双赢”。

农业的“硬核”升级,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曾经的东村村,因传统农业模式受限,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如今,村集体收入增长,更加有能力反哺民生,村庄“里子”“面子”同步提升。“家里通了自来水,暖气烧得热乎,柏油路修到家门口,我们住得很舒服。”村民赵林爱的话道出了大伙儿的心声。近年来,东村村累计投资1400余万元,完成14条街巷道路硬化、2980米给水管道铺设,投用2套大容量箱式变电站,有效解决了群众用水、用电、出行难题。同步推进的人居环境整治中,村里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打造“美丽庭院”,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我们启动了自来水管网改造、污水管网铺设工程,还将进一步扩展柏油路覆盖范围。”村委会副主任李德正说。随着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东村村正从“基础达标”向“品质宜居”迈进。

东村村的改变,是“千万工程”经验在纯农业地区的生动实践,更是西烟镇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从农业机械化全覆盖到智慧农业落地,从基础设施补短板到人居环境提品质,如今的东村村,农田里跃动着科技感,村庄里流淌着宜居韵,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越绘越美。下一步,东村村将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推动智慧治理贯穿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环境优化各领域,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侯节 韩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