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要俊叶代表:

您提出的《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 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按照打造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市域样板”,立足区域特点、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基础,全面设计“四区五类双百”乡村振兴路径。

四区方面:平定南川河-桃河沿线传统村落保护区串联4个乡镇、14个行政村,惠及人口1.6万人,涉及连翘种植、鱼菜共生、休闲采摘等产业。目前,累计投入资金6.3亿元,编制保护利用规划,推进11个行政村基础设施建设;盂县东高速口至藏山沿线城郊融合发展示范区串联3个乡镇、34个行政村,惠及人口4万人,涉及蔬果种植、休闲采摘、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目前,投入资金1.96亿元,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3个精品示范村和31个提档升级村建设、13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35个行政村自来水入户工程;郊区西南舁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串联12个行政村,惠及人口5800余人,涉及产业万吨有机肥生产、苹果脯(脆片)加工、食用菌生产、乡村旅游等。目前,完成旧果园升级改造和大洼漂流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咀子上村成功举办山楂花节主题书画摄影展,清石台村完成“四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乡村旅游发展区途经23个乡镇258个村庄,串联起红岩岭溶洞、娘子关景区、翠峰山景区等6片旅游富集区、40个旅游景区。目前,全线已顺利贯通,一体推进信息、服务、慢行、景观四大系统,沿线布建驿站5个、房车营地3个、观景台13个、停车场3个,景观道和慢行道103公里,同时在重点路段配建5G基站、电子站牌等智慧设施,有效提升旅游公路综合服务能力。

五类方面:将全市620个行政村划分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基础改善、搬迁撤并五大类,城郊融合类村庄156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5%,集聚提升类村庄186个、占比30%,特色保护类村庄70个、占比11%,基础改善类村庄188个、占比30%,搬迁撤并类村庄20个、占比3%,结合村庄资源禀赋、明确发展定位,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目前,已完成253个村庄规划编制,编制率41%。12个行政村纳入浙江“百村联盟”,平定县尚怡村村庄规划完成编制并落地,郊区青石台村、矿区大村规划编制正在进行。

双百方面:2027年集中打造200个精品示范村。2024年,完成投资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0.53亿元,社会投资1.24亿元,群众筹资0.21亿元,完成80个精品示范村创建(包括15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和65个省级提档升级村)。平定县完成投资0.93亿元,5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和29个提档升级村全部达到建设标准,平定县尚怡村依托地质灾害整体搬迁,加盟浙江安吉乡村振兴百村联盟,聘请专业公司编制村庄、产业、运营、文旅“四规合一”村庄规划,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推动项目落实落地,目前主体安置房建设已经封顶,新村风貌雏形已现。盂县完成投资0.7亿元,三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完成投资0.51亿元,31个提档升级村完成投资0.18亿元,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改善等方面补齐发展短板,盂县北关村通过高品质农房改造,建设高城山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效融入县城规划。郊区完成投资0.33亿元,完成北庄村凤岐凰都森林康养中心项目、燕龛村西沟片桑蚕种养一体化项目、任家峪村服装加工项目等。城区完成投资326万元,五峪一泉“峪见+”品牌内涵更趋丰富,评梅景区旅游体验更加多元,建成运营“梅漾小河”精品民宿、多米星际科幻无动力乐园,年接待量达到124万人次。矿区完成投资267万元,提升大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南山羊肚菌种植基地等项目的承载力和竞争力,推动大南沟水厂建设、矿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半坡村标准化养羊等项目落地实施。

(三)农村人居环境全方位蝶变。务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4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2%,较年初提高7个百分点,城区、矿区、高新区实现农村户厕应改尽改,郊区卫生厕所普及率90%、盂县62.9%、平定县60.4%。

(四)农旅融合促乡村焕彩。拓展农业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康养健体等特色产业,建设华北奕丰生态园、郊区西南舁苹果采摘园等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推进“旅游+农业”深度融合,建设平定县娘子关、盂县王炭咀、郊区桃林沟等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乡村旅游示范乡村。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通过土地流转、大户集中等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建设藏山翠谷、郊区龙泉沟、娘子关富利生态园等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示范带动力强的现代休闲农庄。依托藏山忠义文化、古村落文化、晋商文化和红色文化,利用“旅游+”等模式,保护利用古村落文化,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形成藏山景区、石家塔红色教育基地、梁家寨大汖古村、骆驼道古村等古村落群等乡村休闲文化体验项目,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等交通干线,及41处传统古村落,串联起平定县红色、绿色旅游资源,打造了红岩岭、宋家庄等一批休闲乡村,培植了七亘、南庄等一批红色旅游基地。

(五)强化区域联动与特色打造。打破各乡村旅游景点之间的壁垒,加强区域联动。根据全市乡村旅游资源分布,打造若干条主题旅游线路,如红色文化体验游、古村古建探秘游、生态农业观光游等,将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旅游合力。同时,深入挖掘各乡村的独特资源,打造具有阳泉辨识度的乡村旅游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解决到哪儿都“似曾相识”的问题。

)优化营销与营收模式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制定系统的营销策略。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加强对阳泉市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线上,通过社交媒体、旅游电商平台等,发布乡村旅游信息、特色活动、游客体验等内容,吸引潜在游客;线下,参加各类旅游展会、举办乡村旅游推介会等,提升阳泉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消费潜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体验项目等,增加游客的消费选择,提高景区的营收能力。

二、多元投入,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保障

(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的倾斜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品牌打造等方面。同时,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机制,根据各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潜力、带动效应等因素,精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借鉴外埠先进地区经验,制定系统的奖补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项目,给予资金奖励、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领域。鼓励企业通过投资、合作、入股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三)发挥国企引领作用

推动市、县(区)两级文旅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盘活长期闲置、可利用价值大的资产,创新合作模式,形成“国企+乡村”的发展共赢格局。通过国企的示范引领,带动社会资本跟进,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标准和运营水平,解决村集体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游客体验提升缓慢等问题。

三、基建升级,夯实农文旅融合发展根基

(一)统筹推进全域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千万工程”实施,将全市乡村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围。以西南舁乡为重点,打造“凤凰山——玉龙山”千万工程整治提升示范带,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在原“北七村”范围内以查漏补缺、巩固提升为主,在南部及其他片区因村施策、分类推进。加大对基础设施薄弱村庄的资金投入,重点改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补齐区域基础设施短板。

(二)加强设施养护管理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养护管理制度,明确养护责任主体,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定期对道路、设施等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修复老化、损坏的部分,提高养护水平和能力。加快旅游公厕、充电桩等基本设施的建设,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建立基础设施养护监督机制,加强对养护工作的考核评价,确保基础设施正常运行。

(三)提速要素保障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工程等要素保障项目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快项目审批和建设进度。确保管网早日到地头,缓解农业用水困境。此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水利建设、老旧果园改造等,深入改善农业产业的立地条件,为乡村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人才培育,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质量

(一)开展乡村旅游带头人培训

制定全市乡村旅游带头人培训计划,每年组织多期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等进行授课,重点培养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和特色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模拟经营等方式,让带头人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旅游发展趋势,掌握项目策划、营销推广、游客引流等知识和技能,提升宣传和经营能力。

(二)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出台乡村旅游人才激励政策,对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表现突出、带动效应明显的带头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投身乡村旅游事业,为他们提供创业扶持、项目贷款、住房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旅游建设。

(三)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

组织乡村旅游带头人参加各类行业交流活动,如旅游论坛、研讨会、考察学习等,让他们与同行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建立乡村旅游人才库,加强人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以上答复您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再次感谢您对阳泉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以此次建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措施,努力推动阳泉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人:张鹏程

人:邢秀龙

联系电话:3308005                        

                             

                             阳泉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5月26日